close

  居民們在QQ群上互相打招呼,討論生活上遇到的問題
  ■華商晨報 華商響網記者 陳思 攝
  本報訊(華商晨報 華商響網記者 梁多 楊侖)在生活中,鄰裡之間似乎已經沒有“關係”了,當我們想重拾這份溫暖時,卻發現各種問題層出不窮。
  本報聯合沈陽市精神文明辦公室向讀者徵集“新型社區鄰裡關係公約”發出後,超過半數的受訪者都表示,鄰裡之間互相幫助是應該的,但互重隱私應該放在首位。
  鄰裡相處不能變“應酬”新型鄰裡關係重隱私
  “現在工作這麼忙,下班了再到鄰居家串門,也太累了吧。”今年35歲的周先生從事銷售工作,他說,日常工作中應酬很多,下班了就想自己好好歇歇,如果鄰居來找幫忙,那沒問題,但也不用刻意去打招呼、串門。
  採訪中,絕大部分中青年人都贊成不“過分親密”的交往,鄰裡相處要站在互相尊重隱私的基礎上互相幫助互相理解。
  “新型鄰裡關係公約”邀您繼續完善
  本報“新型社區鄰裡關係公約”徵集發出後,不少讀者提出了自己的意見,經過總結,除“尊重隱私”外,“換位思考”和“信任”也排在前列。
  從事多年社區管理工作的孫女士提出,成為鄰居後,大家互相介紹自己,留下聯繫方式,平時多打招呼,但不要“八卦”,不要干擾鄰居的私事挺好。而因為發水、反水關水閥造成糾紛的不在少數,其實只要換位思考大家都不容易,一方提出賠償要求合理點,一方主動配合減少鄰居損失,不至於翻臉。
  1.相處前提是互重隱私
  2.換位思考解決矛盾
  3.信任是鄰裡相處秘訣
  4.共同愛好交新朋友
  5.多用網絡聯繫,在家裡也能交流
  目前,“新型社區鄰裡關係公約”還在繼續徵集中,您有什麼想法可以提出來,我們共同豐富,共同完善一種“互信互助不互擾”的相處模式,並將在全市範圍內推廣,歡迎撥打96128說出您的意見。
  ■讀者建議
  ■記者調查
  62.5%的居民願意幫助遇到困難的鄰居
  在對大東區津橋街道、沈河區皇城街道和於洪區北陵街道多個社區共72戶居民進行入戶調查結果顯示,儘管經常和鄰居來往,互動愉快的人群不足23%。讓人欣慰的是,超過62.5%的人表示會幫助遇到困難的鄰居。
  ■熱心人典型
  62歲阿姨建鄰居Q群 聊出個業主委員會
  每天早上,家住皇姑區景山路9號樓的“忘憂草”都要看下“大院Q群”的消息提醒,看看鄰居都嘮啥呢。
  昨日上午,記者在皇姑區寶合社區見到了“大院Q群”的創始人,今年62歲的徐素潔,她告訴記者,Q群已經成立2年多了,從最開始的十幾人到現在近170個人。
  “記得最清楚是剛成立時候,一位女業主的母親走丟了,她當時在群里說了這件事,然後大家幫她寫尋人啟事,擬尋找路線,第二天就找到了。”該社區書記蒼立猛告訴記者,該小區是回遷樓,物業管理一段時間後撤走了,因為鄰居間關係都比較好,居民們都同意成立業主委員會。
  華商晨報 華商響網記者 梁多
  孫子獨自在家突發疾病 “她抱起孩子就跑”
  昨日,82歲的婁桂英給本報打來熱線,“像家人一樣的溫暖,雖然已經過去了20多年,但我仍然很想她。”
  婁奶奶口中的她名叫劉坤石,今年應該87歲。她們曾一起居住在和平區蘭州北街12號同一個院落里,後為種原因搬家分開將近30年了。最讓婁奶奶記憶猶新的是,曾經有一天,五六歲的孫子獨自在家,“孩子突然來了急病,當時就趴在了門口。”劉坤石恰好看見,抱起孩子一路小跑去了附近的醫院,“當時她也上了年紀,真是讓我們特別感動。”
  昨日下午,讀者李女士也打來電話,希望能夠找到兩位老鄰居。李女士在1990年來到沈陽,居住在沈河區彩電塔附近立交橋北側的一座公寓樓里,“當時樓上有兩口子,我記得女的叫杜世清。”
  華商晨報 華商響網記者 楊侖
  尋找老鄰居的故事
  好鄰居曾給您帶來溫暖或雪中送炭,或者因為瑣事對鄰居產生誤會和積怨?請把您的故事告訴我們。也許你們已經離別一方,也許你們已經多年未見。我們可以幫您尋找曾經的老鄰居。
  同時,本報將舉辦“社區鄰居節”,以社區為單位開展各種形式的活動,猜成語、賽歌舞、比廚藝都可以增進鄰裡感情,歡迎各社區報名參加。
  請撥96128參與以上活動。  (原標題:既要互相幫助 更要尊重隱私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s76tsod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